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追記‧一年的成果和跑道轉換

難得有精力就補了這一篇。
這個網誌一開始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整理自己拍照的資料,並且也是有個或許有機會和別人互動的空間。只是筆者發現自己實在不是個有寫作熱情的人,以至於有幾篇遊記一直沒有放上來(例如新加坡的水族館遊記)。
加以更新的勤快的這一年其實是筆者 失業 轉換跑道的期間,在今年九月找到工作後可能會閒置更久,只希望自己不要忘記開網誌的初衷。


順便打個廣告
筆者這一年試圖馴化並且勉強度過夏天的品種,之前送給開水族店的朋友保種。飛雪魚屋是個很有企圖多角化經營的店家,不論是水草的興趣還是模型的興趣都和我很投緣,歡迎各位朋友去網誌逛逛:

飛雪魚屋 - Fish House
FishHouse Art Studio 飛雪魚屋手作專區

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20170518南港

  想著要開發新路線,所以跑去聽說古早之前有魔神仔的地方。南港過去以樟腦和茶葉聞名,也有不少相關的文化古蹟。但是我只拍了步道路口看到的蜜蜂的照片。
看不出是什麼蜜蜂。竹竿的另一側有個洞看起來像是巢穴。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20170511宜蘭大學「蕨綻藝世界」展(下)

  原生種區II:台灣原生種區位於展場教室的中間,正面和背面各有展品,背面的展區雖然沒有特別問,但應該也是以原生種為主。如果接續查到不同資料的話我再補充在照片說明中。
杯狀蓋骨碎補。骨碎補科。Davallia griffithiana Hook.。
俗名兔腳蕨,是花店容易買到也很好養的蕨類,校園環境有時後也能找到野生植株。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20170511宜蘭大學「蕨綻藝世界」展(中)

  鐵線蕨區之後,便是觀賞蕨類的翹楚--鹿角蕨。解說同學說已知鹿角蕨種類中本次展覽的只有一種由於太過珍貴無法在現場展出。這個說法和一部分網路資料有些出入,由於小弟才疏學淺,無法驗證,請看倌們姑且聽之。(也有筆者聽錯的可能性)
  鹿角蕨的共通點是具有包覆本體的營養葉,和往外伸長用於繁殖的胞子葉。胞子是一整層覆蓋在胞子葉的葉背,以量取勝,沒注意看還以為葉子枯了。解說同學表示因為胞子成熟時會爆散開來,如果不巧在展場爆開,可有得掃了。
二叉鹿角蕨(普通鹿角蕨)。水龍骨科。Platycerium bifurcatum。
特徵是營養葉完全包覆不留開口,靠消化自己的老葉產生營養。
其餘的鹿角蕨營養葉會往上開口,承接落葉,和槲蕨的收集葉有相同作用。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20170511宜蘭大學「蕨綻藝世界」展(上)

  前不久筆者在關於觀賞性蕨類的臉書社團中,看到社長力推這次在宜蘭大學舉辦的「蕨綻藝世界」觀賞性蕨類展。在此之前我對蕨類植物的興趣主要集中在水生蕨類(鐵皇冠、青木蕨、黑木蕨一類),對於陸生的觀賞性蕨類只是稍有耳聞的程度,秉持著增廣見聞的想法,便抽空去朝聖一趟。
展覽文宣。照片取自臉書社團「蕨晴谷」。
展場雖然不大,但可說是蒐羅各種珍品。解說的同學親切又可愛,實在非常感謝。

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20170427新店

總算冬天過去,久沒爬山想說來散步,結果沒先查氣象遇上大雨,淋了個落湯雞。
還真不能小看山,剛好鋒面來又淋雨,一個不小心又要生病了。
(因為是臨時起意上山,相機拍到一半就沒電了。)

在入口處遇上躲雨的嬌客

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20161124新店

時隔快三個月的補記。一到冬天懶病發作就沒完沒了了。
地點與前一篇相同,不過這次是毛毛雨的天氣。因為飄小雨的關係,許多苔蘚葉片舒展開來更容易發現,但是手機也更難拍照。
這天碰到下雨其實是個意外,下雨天盡可能不要爬山比較安全。

先來幾張風景圖,一路上的景色還滿漂亮的。

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20161115新店

從認識的老師那邊得知,新店北宜公路的路邊有條與溪澗為鄰的步道,濕氣重的林區很容易有豐富的苔蘚群落,所以很快就找了時間去一探究竟。
當天是陰天,不過幾天沒有下雨,拍到的苔蘚稍微有些乾燥。這條步道和之前幾條的不同在於左右樹木茂密,整體光照偏暗。

入口附近的植物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