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狀蓋骨碎補。骨碎補科。Davallia griffithiana Hook.。 俗名兔腳蕨,是花店容易買到也很好養的蕨類,校園環境有時後也能找到野生植株。 |
東方狗脊蕨。烏毛蕨科。Woodwardia orientalis。 特色是會直接從葉片上長出不定芽(照片中葉片上較小的黃綠色葉子)。 |
大星蕨。水龍骨科。Microsorium henryi。 與水草鐵皇冠同屬,有時候會看到同好以為是野生鐵皇冠。 標是牌學名寫Microsorium henryi,但是台北植物園資訊網上寫作Microsorium fortunei (T. Moore) Ching, 細查似乎是因為本種有多種學名,詳細原由我就不清楚了。 |
粉葉蕨。鳳尾蕨科。Pityrogramma calomelanos。 得名於葉背附有乳白色蠟質粉粒(如下圖,這株沒有很明顯,建議可以查詢網上圖片), 效果與金粉蕨相同,粉粉的口感不好吃。 |
藍石松。石松科。Huperzia goebelii。 原產地應該是婆羅洲沙勞越,不確定是基於什麼理由放在這裡。 遽解說員藍石松成長速度很慢,但網上也有成長快速的說法,可能要看是和什麼比較。 不論如何,這株確實是又大又漂亮。 |
台灣馬尾杉(左)。石松科。Phlegmariurus taiwanensis。 福氏馬尾杉(右)。石松科。Phlegmariurus fordii。 兩種都是台灣本土產的石松。 |
槭葉石葦,水龍骨科,Pyrrosia
polydactylis。得名於掌狀葉形似槭樹樹葉。 另外槭葉石葦和中國石葦雜交種的松田氏石葦,查到的一些照片是類似的掌狀葉,但另有一些是不規則羽裂, 不確定哪一種才是正確的。 |
收尾的是特殊觀賞蕨類區II,以星蕨、鐵角蕨比較多。
龍鬚星蕨。水龍骨科。標示牌僅標了屬名Microsorium。 網上查到的學名為Microsorium punctatum (L.) Copel. 'Dragon Whiskers',為星蕨改良綴化品種。 |
捲葉山蘇花。鐵角蕨科。本株沒有標示牌。 |
沒有標示牌。 |
龍翼星蕨。水龍骨科。沒有標示牌,網上沒查到相關資料。應該與龍鬚星蕨一樣是改良綴化品種。 |
鱷魚皮星蕨。水龍骨科。Microsorium musifolium 'Crocodylus'。 |
*沒有標示牌。解說同學說這株和後面另兩株一樣是綴葉山蘇花。 我個人覺得這株看起來稍微不太一樣的感覺,另兩株的葉脈不像這株一直到分叉末端都很明顯。 *經確認本株應為綴化星蕨。 |
旋葉星蕨。水龍骨科。只標示了屬名Microsorium。 |
鯊魚劍星蕨。水龍骨科。只標示了屬名Microsorium。應該與龍鬚星蕨一樣是改良綴化品種。 解說同學是說龍鬚的羽裂較長,龍翼葉片比較有起伏層次,鯊魚劍羽裂小成鋸齒狀。 |
綴葉山蘇花,鐵角蕨科,沒有標示牌。 解說同學表示本株在進口後出現葉尖白化的特徵,與模式樣本不同, 特徵既然有差異不知道該不該照標綴葉山蘇花,所以索性不標示。 |
捲葉山蘇花。鐵角蕨科。Asplenium nidus 'Crispafolium'。 網上查詢捲葉山蘇花查到的學名是Asplenium antiquum "Osaka",然而從學名細查圖片會發現本株得葉形與Asplenium antiquum "Osaka"的不同,但和Asplenium nidus 'Crispafolium'相似, 可能是進口時譯名鬧雙包。 |
沒有標示牌。葉形是神祕的像是蝴蝶狀的葉片。 |
斑葉山蘇。鐵角蕨科。只標示了屬名Asplenium。 圖中可見斑葉與全綠的葉片,原理和(上)介紹的斑葉波士頓腎蕨相同,夏天長出的葉子顏色為淺綠,冬天長出的則是深綠,於春秋時分長出的就是深淺夾雜的表現。 |
爆炸頭鐵角蕨。水龍骨科(應該是寫錯)。Asplenium nidus。 標示牌的水龍骨科應為筆誤,正確為鐵角蕨科。Asplenium nidus應是本種原種,而不是本株改良種的種名。 |
Asplenium X kenzoi。鐵角蕨科。 據網上的資料,這是來自日本的交配品種,由A. Prolongatum長生鐵角蕨(下一張照片)與A. Antiquum山蘇雜交而來。由於混了山蘇的血統,比需要高濕環境的長生鐵角蕨更耐種。 |
長生鐵角蕨,鐵角蕨科,Asplenium Prolongatum。 |
銀緣山蘇。鐵角蕨科。只標了屬名Asplenium。 |
綴葉山蘇花。鐵角蕨科。Asplenium nidus 'Monstrifera'。 |
紅脈鳳尾蕨。應該是Pteris scabristipes Tagawa。 |
櫃台旁邊裝飾的蛇木柱上有多種蕨類。 |
小弟也買了一株深綠鹿角蕨回家種種,希望能順利長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